就是不放中方的货船走?中方强势表态后,瑞典第一时间认怂改口
据齐鲁壹点消息称,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,法新社记者提及金融时报的报道内容,即瑞典批评中国拒绝瑞典检察官登临伊鹏3号,就此询问中方的看法。发言人回应说,就其所知,中方已邀请德国、瑞典、芬兰以及丹麦共同参与并完成联合事实性调查,且向这些国家提供了资料与信息。伊鹏3号为配合调查已停航许久,出于保障船员身心健康的考虑,船东公司经综合评估,并与有关方面商议后决定复航,中方也已提前通报各相关国家。
日前,波罗的海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。当时,海底有两条光缆突然故障,这使得瑞典与立陶宛之间的通信就此中断。在欧洲,这一情况影响颇为巨大,毕竟这条连接瑞典和立陶宛的光缆瘫痪后,众多网络和通讯服务都无法正常运行了。各国旋即展开调查,试图找出故障的原因,到底是谁所为,又是如何造成的。最初,瑞典方面就产生了怀疑,认为此事或许并非偶然,很可能是海底电缆遭到了人为破坏。于是,瑞典政府公开宣称,怀疑是中国的“伊鹏3号”货船在经过这片海域时,进行了某些操作,从而致使电缆被拉断。
瑞典宣称,他们拦截中方货船是因为中国货船在波罗的海通航时涉嫌危险行驶,还撞毁了瑞典在波罗的海铺设的海底光缆。然而,这一理由根本站不住脚。波罗的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浅海,而海底光缆是铺设在海底的。中国货船又没有潜水功能,怎么可能潜到海底去撞断瑞典的海底光缆呢?况且,波罗的海海域在全球范围内也算比较繁忙的,每天有众多各国的商船和军舰在这片海域通行。
此事引发了众多议论,许多人把它和1993年的“银河号”事件联系起来。在1993年的时候,美国宣称中国的“银河号”货轮装载有问题物品。我方已明确否认,可美国仍然执意要对其进行检查。美国使用了它一贯的手段,即向各国施压,在美国宣称“银河号”货轮载有问题物品后,美国向该货轮计划停靠港口所在的国家散布错误情报,要求这些国家阻止“银河号”进港补给。不仅如此,美国还关闭了船上的GPS系统,致使“银河号”迷失方向,在海上漂流达33天之久,最后弹尽粮绝,不得不接受检查。然而,如今“伊鹏三号”的情况与当年的“银河号”事件实际上并不相同。
展开全文
中国外交部日前特别指出,“伊鹏3号”为配合相关调查已停航许久。出于保障船员身心健康的考量,船东公司在综合评估并与有关方面协商后,决定让“伊鹏3号”复航。
中国在这件事情上持强硬态度,这一态度促使西方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的行动。在波罗的海,虽然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,但西方国家始终未敢冒然登上“伊鹏3号”。这种谨慎的表现,和30年前的“银河号”事件形成了强烈反差。1993年的“银河号”事件里,中国商船遭受美国海军断水断粮的对待,还被严重侮辱。然而,时过境迁,如今西方国家在面对中国船只时,已经不敢轻易采取行动了。
如果欧洲的某些国家真的想要探究事情的真相,那么在事件发生之后,就应当立即与中国取得联系,积极开展合作调查。然而,实际情况却是,它们任由舆论肆意发酵,甚至存在推动舆论炒作的嫌疑。等到消息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广泛传播,民众已经先入为主地对中国形成了恶劣印象之后,这些国家才不慌不忙地开始调查。
这不禁让人联想到30年前的“银河号事件”。30年后的今天,欧洲的这些国家似乎想要再次重演类似的戏码,企图再次让中国遭受无端的“屈辱”。但今时不同往日,中国已经不再是30年前的中国了。如今,想要把中国当作垫脚石,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。事实上,就连欧洲这些国家背后的美国,现在也不敢轻易这样肆意妄为了。
在调查过程中,我方代表积极配合其他国家的调查官开展工作,主动提供了相关资料与信息。后来,经过外交人员的多方努力,“伊鹏3号”的清白得以证实。由于缺乏能证明“伊鹏3号”破坏电缆的相关证据,且停航时间已经较长,所以才同意复航。在此次交涉里,我国代表一方面表现出积极配合调查的态度,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强硬的立场,既不是软弱可欺,也不是得理不饶人。
评论